

一、蝴蝶效應(臺球效應)
美國氣象學家愛德華·羅倫茲(Edward Lorenz)60年代初提出:一只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兩周后,可能在美國德克薩斯州引起一場龍卷風。初始條件下微小的變化能帶動整個系統(tǒng)的長期的巨大的連鎖反應稱作蝴蝶效應。
思語:對個人或組織來說,必須做到“防微杜漸”,防止危機的發(fā)生。善終者慎始,謹小者慎微。
二、達維多定律
英特爾公司副總裁達維多提出:一家企業(yè)要在市場中總是占據主導地位,那么就要做到第一個開發(fā)出新一代產品,第一個淘汰自己現(xiàn)有的產品。
思語:在“自吃幼崽”規(guī)則越來越盛行的市場競爭環(huán)境中,企業(yè)組織要保持領先,必須時刻保持危機意識,時刻否定并超越自己,及時把握創(chuàng)新機會。
三、馬特萊法則(80:20法則)
意大利經濟學家和社會學家維弗烈度·帕累托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提出:在任何特定群體中,重要的因子通常只占少數,而不重要的因子則占多數,只要能控制具有重要性的少數因子即能控制全局。即80%的價值是來自20%的因子,其余20%的價值則來自80%的因子。例如:20%的業(yè)務骨干帶動80%的工作業(yè)績;20%的重點商品、重點用戶帶來了企業(yè)80%的利潤等。
思語:企業(yè)經營時,必須抓住關鍵環(huán)節(jié)。
四、薩蓋定律(手表定理)
英國心理學家薩蓋提出:戴一塊手表的人知道準確的時間,戴兩塊手表的人便不敢確定幾點了。兩只手表并不能告訴一個人更準確的時間,反而會讓看表的人失去對準確時間的信心。
思語:在企業(yè)經營時,管理層必須做到管理方法、經營目標、獎懲標準的統(tǒng)一。
五、皮爾卡丹定理
法國著名企業(yè)家皮爾卡丹提出:用人上一加一不等于二,搞不好等于零。
思語:企業(yè)管理層在人事安排上必須考慮團隊整體效應,使得各個成員的優(yōu)勢得到發(fā)揮。
六、光環(huán)效應(暈輪效應)
美國心理學家凱利(H. Kelly)提出:一個人的某種品質,或一個物品的某種特性給人以非常好(差)的印象,在這種印象的影響下,人們對這個人的其他品質,或這個物品的其他特性也會給予較好(差)的評價。例如名人或明星效應。
思語:企業(yè)經營時必須利用首因效應給公眾和員工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發(fā)揮正面光環(huán)效應,杜絕負面光環(huán)效應。
七、250定律
美國著名推銷員拉德提出:每一位顧客身后,大體有250名親朋好友。如果你贏得了一位顧客的好感,就意味著贏得了250個人的好感;反之,如果你得罪了一名顧客,也就意味著得罪了250名顧客。
思語:產品日益同質化,競爭日趨激烈,企業(yè)經營時必須更加重視顧客服務,方能提高市場競爭力。注:由于企業(yè)資源是有限的,所以很難做到讓所有顧客滿意。
八、雅格布斯定理
美國凱洛格管理研究院前院長T·雅格布斯提出:質量是競爭的最基本的東西。
思語:質量是企業(yè)的生命,企業(yè)只有保證產品過硬的質量,方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存活。
九、木桶定律
水桶定律:一只水桶能裝多少水,這完全取決于它最短的那塊木板。這就是說任何一個組織,可能面臨的一個共同問題,即構成組織的各個部分往往是優(yōu)劣不齊的,而劣勢部分往往決定整個組織的水平。
思語:在企業(yè)經營中,領導者必須抓好薄弱環(huán)節(jié),力求團隊整體建設;同時要注重團隊成員磨合和企業(yè)自身管理營銷水平提高。注:對于個人而言應注重揚長避短,在未補上短板時,何不先傾斜木桶,抓住短暫即逝的機會。
十、彼得原理("向上爬"原理)
美國學者勞倫斯·彼得提出:每個組織都是由各種不同的職位、等級或階層的排列所組成,每個人都隸屬于其中的某個等級。在各種組織中,雇員總是趨向于根據成就晉升到其不稱職的地位。最終造成組織的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影響企業(yè)經營發(fā)展。
思語:企業(yè)在設置晉升機制時必須注重對晉升人員的考核,確保其能力適應其崗位,不可盲從其過去成就取得。
十一、鯰魚效應
鯰魚效應:挪威人喜歡吃沙丁魚,尤其是活魚。市場上活沙丁魚的價格要比死魚高許多。所以漁民總是千方百計地想法讓沙丁魚活著回到漁港??墒请m然經過種種努力,絕大部分沙丁魚還是在中途因窒息而死亡。但卻有一條漁船總能讓大部分沙丁魚活著回到漁港。船長嚴格保守著秘密。直到船長去世,謎底才揭開。原來是船長在裝滿沙丁魚的魚槽里放進了一條以魚為主要食物的鯰魚。鯰魚進入魚槽后,由于環(huán)境陌生,便四處游動。沙丁魚見了鯰魚十分緊張,左沖右突,四處躲避,加速游動。這樣一來,一條條沙丁魚歡蹦亂跳地回到了漁港。原來鯰魚進入魚槽,使沙丁魚感到威脅而緊張起來,加速游動,于是沙丁魚便活著到了港口。
思語:企業(yè)經營時,必須不斷得補充新鮮血液,引入生力軍,激發(fā)群體內相互競爭;同時通過引進先進管理模式、先進技術、先進設備,提高自身市場競爭力。
十二、卡貝定理
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前總經理卡貝提出:放棄有時比爭取更有意義,是創(chuàng)新的鑰匙。
思語:企業(yè)經營時,決策者必須理性地放棄那些陳舊的設備、技術、管理方法、經營戰(zhàn)略,只有勇于打破傳統(tǒng),才能更好地追求創(chuàng)新。
十三、避雷針效應
避雷針效應: 在高大建筑物頂端安裝一個金屬棒,用金屬線與埋在地下的一塊金屬連接起來,利用金屬棒的尖端放電,使云層所帶的電和地上的電逐漸中和,從而保護建筑物等避免雷擊.
思語:企業(yè)管理者必須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排除企業(yè)經營舉措難題和內部人員調和工作。
十四、韋奇定律
美國洛杉磯加州大學經濟學家伊渥·韋奇提出:即使你已有了主見,但如果有十個朋友看法和你相反,你就很難不動搖。
思語:企業(yè)決策者在作出決策前要善于聽取多方不同意見,而決策后就必須堅持自己的主見。
十五、不值得定律
不值得定律:不值得做的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它反映出人們的一種心理,一個人如果從事的是一份自認為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會保持冷嘲熱諷,敷衍了事的態(tài)度。不僅成功率小,而且即使成功,也不會覺得有多大的成就感。
思語:企業(yè)經營時,必須讓適合的人坐到適合的職位;同時企業(yè)高層管理者必須加強員工企業(yè)歸屬感、事業(yè)成就感。
十六、奧格爾維法則
美國奧格爾維馬瑟公司總裁奧格爾維提出:如果我們每個人都雇用比我們自己都更強的人,我們就能成為巨人公司。
思語:企業(yè)經營時,企業(yè)家要懂得用人,有容人之量,留著企業(yè)內部關鍵人員,同時不斷引入更多高能力人才。
十七、羅伯特定理
美國史學家卡維特·羅伯特提出:沒有人因倒下或沮喪而失敗,只有他們一直倒下或消極才會失敗。
思語:企業(yè)發(fā)展的道路必定不會一帆風順,企業(yè)領導者在遇到挫折時不能輕言放棄,學會在逆境中發(fā)展壯大。
十八、美即好效應
美國心理學家丹尼爾麥克尼爾提出:對一個外表英俊漂亮的人,人們很容易誤認為他或她的其他方面也很不錯。
思語:企業(yè)在雇用人員時,不可單憑外表判斷其能力。
十九、零和游戲原理
零和游戲原理:一個游戲無論幾個人來玩,總有輸家和贏家,贏家所贏的都是輸家所輸的,所以無論輸贏多少,正負相抵,最后游戲的總和都為零。
思語:企業(yè)經營時,領導者要跳出“零和”,尋找“雙贏”。
二十、酒與污水定律
酒與污水定律:如果把一匙酒倒進一桶污水中,你得到的是一桶污水;如果把一匙污水倒進一桶酒中,你得到的還是一桶污水。
思語:企業(yè)管理者必須及時清除組織內部那些破壞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