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貿易,簡稱“外貿”,是一個風險與收益并存的行業(yè)。許多外貿公司利用本土已有優(yōu)勢,積極開展跨國貿易,從而收獲了自己的第一桶金,并進一步推動了外貿行業(yè)的發(fā)展。由此可見,國際貿易,說白了,也就是做生意而已,買賣雙方在交易過程中,講究的是你情我愿,你只要愿意付款,那我就會給你提供相應的貨物,即簡單高效的“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形式。但是這種“即時錢貨交易”的方式僅適用于交易額較少或短途交易形式,而國際貿易屬于跨國貿易的一種,賣家生產的貨物數(shù)量巨大,且發(fā)貨并運送到買家手中也需要花費較長的時間周期。因此,對于參與國際貿易的買賣雙方而言,都需要承擔一定的風險,因此,買賣雙方很容易在交貨與付款等問題的解決上產生分歧。為了更好地解決參與貿易的雙方在貨、款上產生的擔憂與疑慮等問題,信用證這種結算方式衍生了出來。
信用證是由開證行開具的一種無條件付款承諾的書面文件,雖說是一種無條件付款承諾,但實際上這種無條件付款承諾的兌現(xiàn)是有前提要求的。首先,這個開具出來的信用證要符合信用證申請?zhí)岢龅南鄳螅浯?,在貿易交易各個環(huán)節(jié)產生的單據(jù)憑證內容要嚴格符合信用證上的相關信用條款約定,最后,信用證的執(zhí)行要以“單證交易”為基礎??偠灾?,信用證其實就是一份具有較高保障的支付憑證,它本身發(fā)揮著金錢般的作用,這也是為什么在向銀行貸款時可以抵押相關的信用證作為貸款金額獲得的條件。
信用證在真正實現(xiàn)其本身具有的功能之時,需要經歷以下這些運作流程:首先,開證申請人提出申請,并提出自己的相關要求,在不違背已簽訂的商業(yè)合同內容的前提下,將開證申請書填寫好,支付相應的手續(xù)費用。然后,開證行以申請人的要求與申請書上的內容為依據(jù),開出相應的信用證,并將這個信用證寄送給賣方所在地的通知行。通知行在對相關內容進行認真核對之后,在將信用證交由受益人。受益人在收到信用證之后,首先要仔細核對信用證上各條款內容是否與合同上各項條款內容相符,如果相符,就在合同規(guī)定日期內,生產備貨、發(fā)貨,并保留好相關單據(jù)憑證,在有效期限內,將相關單據(jù)憑證交由議付行進行議付。議付行再對相關單據(jù)憑證進行了認真審查之后,就會將相應的貨款提前預支給受益人,再將相關單證寄送給開證行,索要支付給收益人的相應款項。而開證行在對單證審核無誤之后,就會將相應的款項支付給議付行,同時通知開證人進行付款贖單操作。
在信用證運作的整個過程中,我們發(fā)現(xiàn)其中涉及到了開證人、開證行、受益人、議付行以及通知行這樣五個對象,那么它們又分別指的是什么呢?開證人即申請開立信用證的人,在信用證正常運轉過程中主要簡稱為“開證人”,開證人在請求銀行開具信用證的過程中,需要在遵守已簽訂的商業(yè)合同的前提下,然后提出自己對交易進行的相關要求。開證行即根據(jù)開證人申請及要求進行信用證開具的銀行,它是第一付款責任的主要承擔者,在整個貿易進行過程中,發(fā)揮著重要的監(jiān)督作用。受益人指的是有權使用信用證的人,它一般指的是貿易參與者中賣家這一方。議付行,它指的主動愿意購買受益者交來相關單據(jù)匯票的銀行,它一般會認真審查受益人交來的相關單據(jù),然后進行墊付操作之后,在根據(jù)正常流程向開證索要償款的銀行。而通知行一般是賣方所在地的銀行,它只是負責核對信用證的真實性,并將信用證轉交給賣家。
信用證付款因為有了銀行作為擔保,確實使其保障性提升了不少,但是,這種較高的保證性實際上是以銀行的信用度作為支撐的。理論上來講,通過使用信用證,既解除了買家先付款后收貨等不安心理的存在,也有效解決了賣家回收貨款的擔憂,總之有效避免了買賣雙方在錢貨交易上的直接性接觸,雙方都需要各自與銀行進行相關聯(lián)系,各取所需。因此,我們在參與國際貿易實踐過程中,要根據(jù)實際環(huán)境,提出科學合理的貿易合作要求,更好的發(fā)揮信用證的保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