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以在太行山之東得名。明置山東??;后改山東布政使司;清改山東省。
山西:以在太行山之西得名。明置山西?。缓蟾纳轿鞑颊顾?;清改山西省。
河南:以在黃河之南得名。明置河南??;后改河南布政使司;清改河南省。
河北:以在黃河之北得名。明設北平?。缓蠓Q北直隸;清改直隸?。?929年改河北省。
湖南:以在洞庭湖之南得名。明屬湖廣??;后改省為湖廣布政使司;清分湖廣省置湖南省。
湖北:以在洞庭湖之北得名。明屬湖廣??;后置湖廣布政使司;清分湖廣省置湖北省。
江西:以在江南的西部得名。明置江西??;后改江西布政使司;清改江西省。
安徽:以安慶、徽州各取一字得名。明稱為直隸;后改南直隸;清改江南省,后分設安徽省;建國后為安徽省。
江蘇:以江寧、蘇州各取一字得名。明為直隸;后改南直隸;清改江南省,后分設江蘇省,為江蘇得名的開始。
浙江:以浙江(又稱錢塘江)得名。明設浙江?。缓蟾恼憬颊顾?;清改浙江省。
福建:以福州、建州各取一字得名。明置福建省;后改福建布政使司;清改福建省。
廣東:以廣南東路簡稱得名。明置廣東??;后改廣東布政使司;清改廣東省。
廣西:以廣南西路簡稱得名。明置廣西省;后改廣西布政使司;清改廣西?。唤▏蟾膹V西壯族自治區(qū)。
云南:以在云嶺之南得名。明置云南??;后改云南布政使司;清改云南省。
貴州:以貴山得名。明置貴州土司;后置貴州布政使司;清改貴州省。
四川:以益利梓夔四路得名。明置四川?。缓蟾乃拇ú颊顾?;清改四川省。
黑龍江:以黑龍江得名。清分吉林將軍置黑龍江將軍,清末改黑龍江省。
吉林:以吉林烏拉前二字得名。清設吉林將軍,清末改吉林省。
遼寧:以遼河流域永久安寧得名。明為遼東都司;清設遼東將軍;1929年民國改遼寧?。粋螡M復改奉天省,1945年光復后仍改遼寧省。
內蒙古:以漠南蒙古得名。清統(tǒng)一蒙古,以漠南蒙古居內地稱內蒙古,漠北蒙古居邊外稱外蒙古,并屬理藩院;民國初分屬熱河、察哈爾、綏遠等特別區(qū),后均改省;建國前設內蒙古自治區(qū)。
陜西:以陜原之西得名。明置陜西省,后改陜西布政使司;清改陜西省。
甘肅:以甘州、肅州各取一字得名。明為陜西行都司;清分陜西省恢復甘肅省。
寧夏:以西夏安寧得名。明屬陜西省;清改寧夏府,屬甘肅省;民國初設甘邊寧夏護軍使,后置寧夏??;建國后撤銷并入甘肅省,后設寧夏回族自治區(qū)。
青海:以青海湖得名。明屬朵甘都司等;清初為衛(wèi)藏地;民國初設青海辦事長官,后屬甘邊寧海鎮(zhèn)守使,之后建青海省。
新疆:以其為新辟疆土稱新疆。清設伊犁將軍,又以其為新辟疆土而稱新疆;清末設新疆??;建國后改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
臺灣:以臺灣府得名。清設臺灣府及臺廈道,并正式稱臺灣島,后改臺廈道為臺灣道;清末設臺灣省,后為日占,民國收復,恢復臺灣省。
西藏:以清正式定名得名。清初稱衛(wèi)藏,衛(wèi)即前藏,藏即后藏;后正式定名為西藏,民國為西藏地方;建國后改西藏自治區(qū)。
海南:以海南島得名。清正式稱瓊崖為海南島;建國后設海南行政區(qū),1988年升海南省。